
外商迷思一直都存在於我們腦中許久,有些人甚至認為在外商公司上班,就等於是人生勝利組,但每當聽見別人酸溜溜地說著外商公司有多好的時候,我的朋友W總是一股火衝上腦門。
你能夠認同外商公司的觀念嗎?
W在外商公司上班多年,她一直是大家眼中的事業女強人,幾個月前,正值朋友圈的事業轉換期,身邊許多人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考慮著轉換跑道或是開始質疑自己工作的未來發展性,這時在外商公司上班的W就自然而然的就變成了大家諮詢的對象。
我忍不住好奇,外商公司的差別到底在哪裡?為何是許多人心中的夢幻工作?
「外商公司的到底差別在哪裡?」我忍不住問了W。
精疲力竭的她一邊吃著晚餐,一邊回答著我的問題。
「大部分的人想進外商公司,那只是一個迷思,大家只看到外商公司的福利好,薪水高,但這些東西都真的是用工作換來的,好福利是有原因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她說。
看著11點才吃晚餐的她,其實我心理也就了解她說的意思了。
「先看許多人羨慕的工時,大家覺得外商工時短,有些公司七早八早的就下班了,撇開像我一樣的業務不說,坐辦公室的,幾乎沒有人在加班,就算加班,公司該給的加班費也一定都會給足,但這跟工作的模式有著很大的關聯。在外商公司裡,工作時間,就真的在工作,那不是工時短,而是高強度的集中,電腦螢幕上面沒有聊天對話,沒有新聞時事,沒有時間看團購,更不會有youtube。」
我開始聯想到身邊的一些朋友,不得不否認,他們的長工時,的確包含了這些。然而有時也並非他們所願,制度一環拖著一環,有時可能是為了等待一些流程,但他們等上面,下面等他們,大家等來等去,時間越拖越長,打發這些時間似乎也就成了一種自然的定律。
W 又接著說:「上班就是上班,下班就是下班,上班的時候全力以赴,下班時間外商公司希望你生活平衡,所以才有了很多旅遊福利津貼,甚至運動福利津貼等等。」
這又讓我想到我到了晚上還在抱著電腦工作的朋友。
上下班混淆,明明不是業務,卻在下班之後手機響個不停。
(延伸閱讀 : 手機一直亮,訊息一直來,下班後真的下班了嗎?)
沒有人情味,甚至很慘忍
W : 「再來,外商公司競爭激烈,倘若你一直想要挑戰自己,想要進步,公司甚至願意付錢讓你去進修,但倘若你想要一直原地踏步,留在舒適圈的話,外商公司有可能明天就叫你走人,想要穩穩地做到退休,少之又少,有些人覺得這沒有人情味,甚至很慘忍。」
我立刻理解了她的意思,幾個月前,她曾經向公司提過離職,離職的原因是因為公司系統不完善,導致她工作寸步難行,加上她有想要往行銷這塊發展的意願。在提出離職之後過了幾天,她被上層叫去了會議室。身為公司的一個小齒輪,她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離職會驚動到上層。
緊張的W進了會議室後,上層詢問了她想要離職的原因,當時的她心理篤定了自己絕對會離職,所以鼓起了勇氣批判了公司系統的不完善是如何令她感到挫敗,和自己對於未來的期盼以及對行銷的興趣。然而公司在了解她想要離職的原因之後,立刻分析了問題所在,並提出解決方案,還另外加開了行銷方面的實習課程,想要留住她這個人才。
所以她留了下來。
外商公司真的有那麼好嗎?只能說因人而異。
但不可否認的是外商公司的確在許多福利和制度方面聽起來比較完善,但短時間高強度的方式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駕馭,加上他們有著隨時都有可能被替換的壓力,已經習慣了人情味文化的你我,或許外商公司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完美。
尋找適合自己的選擇
時代在變,許多新創公司早已不像我們印象中的那樣制式化,他們的福利也不比外商差,未來發展也是指日可待,然而社會大眾對於「外商」和「大公司」的迷思卻依然存在,這些想要改變制式觀念的新創公司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了。
有些人將工作視為人生的目標,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將工作擺在目標的第一順位,然而這沒有對錯,思考自己真正最後想要達到的是甚麼,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公司體系,或許才是做選擇的最佳基準。
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外商公司可能和你心中想要付出的不太一樣,它可能對別人來說是最好的,但對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