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爆發已經一段時間,生活看似穩定了下來,也有許多人開始出國旅遊。面對這個狀況,身邊的朋友不停地碎唸著-「許多國家都已經回復到原本的常態,到底甚麼時候會輪到我們?」
看著國外的朋友們脫下口罩當著空中飛人,我也一度認為他們已經回到了原本的生活。然而在和三位澳洲朋友聊到疫情對生活的改變之後,他們所敘述的卻和我想的不太一樣。
他們並不覺得生活恢復了原本的樣子,甚至對於現在的生活有點困惑⋯⋯
運動鞋店老闆收店改做農場臨時工
在解封之後,澳洲的一個朋友嘗試著在疫情後回到原本的生活,在墨爾本開運動品牌周邊的他,原本有一半的收入來源是來自於大量的觀光客。觀光客一直都是影響澳洲經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身為背包客大城的墨爾本,更是首當其衝。
撐不下去的他,把十年的心血收了。
「我現在就是開著車往農場或工廠跑,他們開的薪水很高。」他無奈地說。

從老闆變成臨時工,他的心裡的確有許多不平衡,更令他沮喪的是,他必須得離開家裡,離開9歲的兒子。但為了生計,他只好開著車追著季節,像以前的背包客一樣跑著農場。澳洲原本靠著大量的背包客來維持農場和工廠的產量,疫情發生之後,他們再也沒有足夠的人力來負擔這些工作量。於是他們祭出高薪,希望當地的澳洲人能夠在疫情後填補這些空缺。
(紐約時報報導- Without Backpackers to Pick Them, Crops Rot by the Ton in Australia )
「以前街上的遊民都叫得出名字,都是一些熟面孔,現在則是每個禮拜就會看到一堆新面孔,跟本來不及適應。」他接著敘述。
每次歸家,附近街上的遊民數量不斷的在增加,原本每個禮拜會分送食物給遊民的他,現在也自顧不暇,心力憔悴。
想辦法染疫,就為了澳洲的疫情補助金
「我沒辦法理解,這真的太誇張了。」澳洲爸爸在訊息那頭氣憤地說著。
澳洲政府在疫情中提出了疫情補助金計畫,臨時工和沒有帶薪休假制度的工作者要是因為染疫被迫隔離,就可以申請每周$750 澳幣的疫情補助金。
此方案出來之後,許多人開始想盡辦法染疫。一開始先往人群多的地方跑,要是沒有辦法順利染疫的話,還有最極端的手段-找染了疫的朋友關在家裡聚會,或是尋找染疫病患的物品,就為了這個拿錢躺在家裡的機會。

「最沒辦法理解的是,這樣做的大部分的都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
年近 60 的澳洲爸爸是個建築工人,疫情的影響是全面的,他的工作也不例外,但他依然努力的尋找著工作機會。當他聽到女兒的朋友們竟然為了澳洲政府的疫情補助金而舉辦「染疫聚會」時,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延伸閱讀: 國外工人好愜意?請他出現請先繳2000台幣? )
「真的是時代變了。」
他最後丟下這句話結束這個話題。
就算大幅加薪,卻甚麼都沒改變
「現在就像個死城。」他說。
前幾天我和一個在墨爾本的朋友聯繫上,他是個伊朗人,已經在墨爾本超過十年。以前同在觀光街工作的我們,早已習慣了街上佈滿人來人往的觀光客,但他卻和我說:「澳洲疫情前的光景不再,觀光街冷冷清清,像個死城。」
「我換工作了,現在的薪水跟以前相比很不錯,大約$1250澳幣一個禮拜。」
他是個非常努力工作的人,雖然他常因為一些歧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聽到他現在有更好的收入,我真心為他感到開心。然而他的回覆卻是透露出一股憂鬱。
「我現在去超市都覺得很絕望,以前我買一個禮拜兩人份的生活用品大約是$100澳幣,但現在差不多的東西卻需要$250澳幣。」

他接著抱怨,因為人手不足,澳洲許多行業的薪資在疫情後大幅提升,但這個大幅提升的薪水數字卻趕不上瘋狂飆升的物價,所以那上升的薪水數字就真的只是數字而已。
「你記得我們以前買一顆萵苣是$2澳幣嗎?現在一顆萵苣要$11澳幣,$11澳幣!」
(延伸閱讀:農藥殘留無所謂?法國男友蘋果不洗直接吃?洗菜是小題大作?)
他滔滔不絕地比較著各種物品飆漲的價錢,文字中充滿各種焦慮。
「薪水漲了,但每週結束的時候,我依然因為金錢感到絕望。」
大幅加薪的他,口袋依然沒有變深。
不用羨慕,因為我們都一樣
疫情肆虐全球,受影響的不只是健康,還有生計。我常常聽到朋友討論著國外已經恢復正常,過得比較好,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我的澳洲朋友們在疫情後也在掙扎著。
他們也在適應著,努力著,和我們一樣,我們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