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搬出去住這件事情常常會被我們列為「獨立」的其中一個重要選項,在西方文化中,年輕人搬出去自我獨立的比例比起我們高上許多,令許多人嚮往不已。但為什麼這件在西方文化中看起來稀鬆平常的事情,換到我們身邊,不是演變成家庭革命,就是滿心掙扎,寸步難行呢?
西方文化的你家,東方文化的我家
記得在國外的時候,我的一個澳洲朋友M接到她媽媽打來電話,看著她對著電話那頭無奈的道歉,我忍不住詢問她是否與媽媽發生爭執。
「沒有拉,我搬出去後房間沒有完全清空,但我媽想把房間改造成她的書房,她在催促我。」
M的回答令我震驚,因為我總是認為就算搬出去了,家裡的房間也會依然留在那邊,就算拿來放置別的物品,也不至於到 「改造」這麼徹底。
但M卻聳聳肩回答我:「但那是她(媽媽)家,她有決定權。」
這完全顛覆了我的觀念。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家」會是一個你不論何時回去,你的房間都會在的概念,那不會是她(媽媽)的,而是家裡成員每個人的。
講到這裡,我發現一個很好玩的現象-每當我台灣的朋友提到自己現在居住的地方和原本長大的家時,總是不經意地用地區來規劃兩邊的家。
例如 : 我今天要回「中山家」;東西放在「宜蘭家」等等的說法-間接的代表兩邊都是家的概念。
然而在西方文化環境下長大的朋友,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說法。
例如 : 我昨天在「我爸媽家」吃飯;我媽媽的手機放在「我家」-無意間的區隔出「我家」和「你家」的概念。
在西方文化中,「獨立個體」和「自我空間」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到了一定的年紀,大部分的父母會認為你是一個大人了,就算還沒有另組家庭,也應該建立自己的家,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不應該再住在「我」家了,父母身為自己的獨立個體,在養育孩子多年後,也需要有夫妻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生活。
家庭關係環環相扣,情緒勒索充斥於家庭之中
在我們的文化裡,任何決定通常會建立在團體考量之上。
以全家人的最大利益作為出發點,造成許多人就算在經濟上以及心理上已經完全獨立,但依然會為了家裡的眾多因素,選擇放棄自己的空間,放棄搬出去的選項。
你是否在提出「搬出去住」的這件事情的時候,都曾經接收過家裡的那一點「情緒勒索」?
有些人認為父母毫不講理,只是一昧的阻止,導致最後演變成家庭革命,兩敗俱傷。然而換個角度想想,或許不是父母不講理,而是在我們的文化中,脫離團體的概念並不普遍。
(延伸閱讀:到底幾歲才能談戀愛?家長心中的「18歲前戀愛禁令」)
他們並不是刻意在阻撓你,而是在他們的成長的環境裡,「搬出去住」這件事只有在另組家庭(建立例外一個團體)的時候才會發生,因此他們只能用自己從小到大接收的觀念去解讀這件事,才造成兩邊的觀念不同,進而引發情緒勒索或家庭革命。
隨著科技的進步,西方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我們開始有了獨立個體的概念,搬出去住等自我獨立的想法不停地加劇,但上個世代的他們並未受到西方文化這麼大的影響,這些斷層造成了兩個世代觀念不合,無法理解對方想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然而雙方都不是刻意要為難對方,只是在堅持己見的狀況下,真的只有時間和耐心,才能了解彼此的內心。
搬出去住到底值不值得?
身為一個過來人,因為受到各種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在18歲的那年毅然決然地搬出去自己居住。當時的我並沒有了解「獨立」這個詞背後所要負起的責任,而現實的「經濟」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在 內政部的統計資料裡,租金指數不停地在標高 ,我當時的租金與現在相比,已經是佛心。
然而我依然不知道那個時候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
房租、水電、網路費、飲食、洗衣,同時還要兼顧課業,我的生活都為了帳單在奔波中度過。早上8點上課,5點下課後接著去第一份打工到10點,11點再奔波到第二份工作直到凌晨3點,回到我3坪大的小套房已經是凌晨4點了,洗個澡後立刻休息,一覺兩個小時起來後又是新的一天。
心中的大學生活儼然幻滅,我在學校沒有朋友。因為我總是匆忙出現,卻又為了打工而光速離開教室,團體分組也總是像無頭蒼蠅般的待在角落等著別人來把我撿走,多種因素加起來,我漸漸地開始本末倒置。
無心打理的空間和原本心中那個完美的「獨立」畫面完全不存在,甚至沾不上邊。
沒有多方考量的我,為了「獨立」,犧牲了我的大學生活。
身為一個過來人,我承認搬出去住的確是一個會讓人快速成長的方式。因為一個人生活就要自己處理很多事情,間接的讓自己可以獨自面對很多狀況,在這些狀況中,你會不知不覺的成長進而獨立,而最重要的是,你會開始學習怎麼獨處,怎麼和自己相處,這的確是我們人生中很大的一個課題。
但獨立並不代表是只有「搬出去住」而已,獨立的核心最重要的莫過於「對自己負責」。
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下這個決定之前,一定要多加考量自己的家裡狀況以及自己的經濟狀況,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犧牲掉了自己的生活以及家裡的和諧,多方面的溝通以及衡量,才是上上之策。
搬出去是成長的一個很好的選項,只要經過良好的家庭溝通和自我考量,倘若你都準備好了,出去學習和自己相處會是一個很棒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