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名弒》在許多人的心裡是部回味無窮的爽片,在我心中亦然。然而在幾次回味之後,我似乎理解了原因。不是那些打打殺殺,也不是滿地的鮮血與哀嚎。而是男主角在一番掙扎之後,依然順從了他內心那個不該有的渴望。
他拋棄了應該有的理性,讓我們隨著電影裡的情緒轉折,將日常生活下的壓抑傾洩而出,揮灑在畫面裡的極致瘋狂。
遵從本心的《無名弒》
面對一群想要找麻煩的年輕小混混,已經有年紀的他忍不住嘴角上揚。他不疾不徐的退掉子彈,並將槍枝丟棄在地上。記憶中,拳頭打在肉上的感覺還在隱隱發脹。他的每根神經都在渴望著熟悉的純粹暴力。因為那種拳肉相擊的疼痛感,才是他所追求的救贖。
他,是《無名弒》裡的主角Hutch。
沒有像《即刻救援》裡的Bryan Mills成為地表最強老爸,也沒有像《捍衛任務》裡的John Wick一樣為了小狗大開殺戒。但《無名弒》裡的Hutch為了女兒的凱蒂貓手鍊,喚醒了自己壓抑已久的殺癮,最後還燒了俄羅斯幫派的退休基金。

說到《捍衛任務》,其實它與《無名弒》的關係並不匪淺。
兩部電影有著相同的節奏與模式,就連劇中的劇情與細節都相互呼應,而這一切都因為他們出於同一個編劇Derek Kolstad之手。但完全不同的主角個性設定與更加赤裸的誠實殺意,卻讓《無名弒》裡的Hutch成為了比John更平易近人的「退休柔情殺手」。
(延伸閱讀:有時候手機公開的不是資訊,而是人性-影史上被翻拍最多次的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
正確的錯事
《無名弒》一開場,零碎式的重複剪接立刻讓觀影者體會到Hutch對生活的那股說不出的無奈。
身為一個擁有家庭生活的退休殺手,他一直游移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即便內心的自我充滿了對暴力的極度渴望,但在被理性壓制的「不能夠」之下,Hutch選擇了他該做的事情-拋棄內心的聲音,安分守己、平凡度日。
追不到的垃圾車、說著相同責備的老婆孩子、一成不變的電腦工作。每天的相同生活讓這個曾經活在鮮血與殺戮中的「轉職」男人心如死灰,直到小偷闖入家中的那一天。
到底是該選擇內心的聲音,撲上闖入家中威脅家人的小偷,讓鮮血濺上家裡的地板?還是選擇理性,將所有的傷害降至最小,花錢消災?
身為一個有小孩、對老婆有著承諾的爸爸與丈夫,他選擇了正確的選擇。但這個正確的選擇卻讓他成為了兒子鄙視的懦夫、警察嘲諷的對象。在身旁親友的眼裡,沒有以暴制暴,反而變成了一件錯事。而這件眾人眼裡的「錯事」,也成為了打破他嗜血牢籠的最大推手。
拋去主角光環的天生殺手
沒有打不到的主角,只有被打得更慘的主角。
整部電影裡,編劇卸下了Hutch的主角光環。刀傷、槍傷,各種受傷的方式在Hutch身上都會發生,但看似落魄的他,卻實實在在的險露出他令人真正恐懼的殺手本質。因為他沉浸在以暴制暴的快樂裡,完整地展現出「天生殺手」的特質-令人恐懼的並不是技巧高超或是刀槍不入,而是那種奮不顧身、發自內心讓腎上腺素帶領直覺的不顧後果。

同樣的,冷酷無情的殺手設定在他身上也不存在。
Hutch擁有著極大的情緒起伏,他會失控、會爆走,會為了一條凱蒂貓手鍊斷了維持多年的理智線,但又在看到小偷情侶的小孩後於心不忍,轉身離去。同時,他又在電影的後半段上演如同《小鬼當家》般的陷阱佈置,顯露出他內心的那股稚氣。他就像我們心中不被允許的那個部分,揮灑著我們內心各種不被允許的動盪小劇場,將那些不敢叫出來的、不敢收手的、不被允許的,全部赤裸裸的呈現在畫面之中。
但即便是野獸,也有寂寞的時候。

整部片Hutch多次對快要斷氣的敵人述說自己的故事,畫面上看似詼諧幽默,但實際上卻點出了他因多年隱忍而累積的內心寂寥。就算擁有令人敬畏的能力,但沒有了傾聽者,卻也是落寞。而他第一次在片中真的展開笑容的時候,卻是他與俄羅斯黑幫老大面對面對時。因為他不只被傾聽了,他還嗅到了與自己相同的味道。
到底是NOBODY,還是SOMEBODY
《無名弒》整部片裡充滿了對揮灑暴力的強烈渴望,即便是老掉牙的殺手電影公式,卻依然用故事和角色設定走出了自己的一個風格。
雖然在本片中看不到戴著主角光環的俐落動作或是永遠毫髮無傷的金鐘罩護體,但拳肉到位的暴力宣洩以及實實在在的痛感快樂,卻讓非典型殺手Hutch成為了最貼近你心中的那頭野獸。
他是個NOBODY,也是你惹不起的SOMBODY。
推薦搭配:冰涼啤酒瘋狂暢飲。
推薦影伴:三五好友、需要情緒出口的自己、建議皆為成年人。
推薦時段:多人聚會時、週五下班放鬆時、生活鬱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