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拿剪刀、懷孕未滿三個月不能說、搬家絕對是大忌!古代醫學與科技並不如現在般發達,因此關於懷孕的迷信遍地都是。而這些眾多的迷信與禁忌也一直流傳下來,並且延續到了現今。在我們的文化裡有許多關於懷孕的禁忌,這讓許多孕婦及伴侶被弄得是一個頭兩個大。但其實不只是我們,在國外的文化中也有他們對於懷孕的的迷信與禁忌。
夏威夷花圈的另種涵義、被咬掉一口的彎彎明月以及忌妒的邪惡眼睛?國外對於懷孕的迷信並不比我們少。而到底這些懷孕迷信來自於哪裡?又是和甚麼有關呢?
寒風刺骨的年節假期,街上的行人不僅都裹著厚厚的羽絨外套,就連插在口袋的手裡都還捂著暖暖包。印象中小時侯的冬天並沒有這麼難受,家裡也沒有任何的暖氣設備,但近年來台灣的冬天卻是一年比一年還要寒冷,每個人的家裡都開始注重起暖氣設備。
在台灣的我們多半使用暖氣空調或是添購電暖扇等防寒小家電,然而那些時常度過冰冷冬天的地方所使用的保暖設備到底是甚麼呢?而你是否也嘗試過不一樣的保暖設備呢?
壁爐絕對是許多人對國外冬天的幻想畫面。台灣並不流行壁爐,甚至還有許多裝飾用,或是電子的壁爐。那種需要將真的木材丟進去,大家圍著壁爐取暖的畫面對我來說只會出現在電視劇上裡,直到我在澳洲爸爸家度過的那個冬天。
牆邊的木柴整齊的排放,壁爐裡的火苗逐漸地變大,左右搖擺、偏偏起舞。療癒的畫面的確有種難以取代的浪漫,當時的我馬上就理解為何YOUTUBE上的壁爐燃燒影片會有那麼多的觀看次數了。
壁爐雖然溫暖又撫慰人心,但待久了就像在坐在電暖扇的面前一樣,不僅皮膚乾燥無比,還得死守在壁爐附近的座位。只要一離開幾步,馬上就像春季轉換成寒冬一般,瞬間的溫差立刻迎面而來。
(延伸閱讀:只有一道鎖、薄薄木門,夠安全嗎?-在國外郊區生活,經歷「不怕遭小偷」的文化衝擊)
不過壁爐這種暖氣設備只適合國外郊區的獨棟房子,就算看起來很浪漫,台灣地狹人稠的環境也不適合裝設,比較適合當成擺飾。而且在國外壁爐也開始慢慢地被淘汰,畢竟燃燒的材質要是不謹慎選擇,就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
第一次體驗到地暖是在北京的冬天。
在氣溫下探個位數好一陣子之後,北京終於開始供暖,從來沒有體驗過地暖的我第一次體驗到那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滿滿的暖意從腳板穿透上來,不用像暖爐一樣守著同一個地方,即便窗外的狂風呼嘯連連,室內的各個角落都依然維持在23度左右。
地暖雖然沒有壁爐的那種「皮膚熱烘烘」的暖意,但卻也不需要像電暖扇一樣「隨時備著乳液」,讓我只穿著一件薄長袖度過了0度的北京冬天。
綜觀起來,地暖這種暖氣設備看似方便也安全,也不用變成一尊守在電暖扇面前的石像。但是要擁有地暖,卻是要有夠深的口袋,畢竟地暖不像暖氣一樣能夠馬上感受到暖意,必須等待數小時的加熱時間,因此許多使用地暖的地方只要不出遠門,通常都會將地暖24小時開著。
(延伸閱讀:進屋不脫鞋?進屋穿拖鞋?外國人真的都在室內穿鞋嗎?)
另外,不論是水地暖或是電地暖都必須將管線埋在地板之下,要是需要維修的話可能要將整個地板拆開,費用的確可觀。在台灣一下冷颼颼一下回暖的我們要裝設地暖,除非口袋夠深,不然實用性不高。
除了以上兩項,相信許多人也曾經在不少國外節目裡看過這個安裝在牆上的取暖設備-暖氣片。
暖氣片在台灣比較少見,第一次看到暖氣片的我眼睛直直的盯著它至少一分鐘,它看起來像是風扇,又像是貼在牆上的一種架子,看得霧煞煞的我直到室友向我解釋之後我才了解了暖氣片的運作方式。
通常暖氣片都會安裝在窗台下,加熱的循環熱水會通過管道被輸送到暖氣片,再將熱能散發到空間裡,使溫度均勻的上升。而且暖氣片也不像地暖一樣需要經過一番等待,只要短短的十來分鐘就能夠享有溫暖舒適的空間。
不僅如此,許多人還會將衣物放在暖氣片上面烘乾,或是將茶杯放在上面用來將熱茶保溫,能夠分區裝設的簡易設計也成為了節省荷包的最重要的一環。
我的一個外國朋友他的家鄉在冬天是冰天雪地的景色,但在台灣住了一陣子之後,他卻也受不了台灣的冷。
「在國外通常都是乾冷,即便冷風撫上臉頰,只要把自己包得像顆球就能夠抵擋,但台灣的濕冷卻會鑽進衣服裡,好像穿再多都沒有用。我以前覺得台灣不下雪,這裡的冬天對我來說一定是『一塊蛋糕』,但我錯了,這裡連室內都冷。」他一邊打著冷顫,一邊哀怨地看著我。
習慣了冰天雪地的他最後依然添購了電暖扇,在對他來說「一塊蛋糕」的10度裡守著那台電暖扇。
在疫情發生之後,許多人開始將所有的室外娛樂以及交際場合搬到家中,比起和朋友去酒吧喝幾杯,更喜歡邀朋友們來家裡作客。然而當一群人聚在一起,酒精通常都是居家派對的必備之物,在這個時候「派對喝酒遊戲」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了。
在我的流浪日記裡,入住過許多瘋狂的派對型青年旅舍,在那段日子裡,我體驗了許多在台灣沒有玩過的瘋狂派對遊戲,想要讓派對更加瘋狂以及深刻的你,快來試試以下的喝酒遊戲吧!
電影開始十分鐘,你會覺得電影裡的故事和走向都令你覺得特別熟悉,像是那個記憶裡的舊識,卻又感覺有點陌生。沒錯,你可能已經看過,但或許不是這個原版,因為這部 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是影史上被翻拍過最多次的電影,甚至列入了金氏世界紀錄。
早餐店的「蛋餅加起司」陪伴了你我數不盡的早晨,在咖啡取代了大冰奶之前,它就已經在你我內心建立了崇高的地位。那黃澄澄的起司片是你我小時候對起司的第一印象,然而長大後接觸了西方飲食文化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印象中的起司,都不是天然起司。」
切達、馬札瑞拉、布利、帕瑪森,琳瑯滿目的天然起司遍佈了整個商場,歐洲人對於起司的瘋狂程度令你無法想像,尤其是法國。
當我旅行到法國時,我的法國朋友驕傲的向我展示他們對起司的狂熱。
家樂福裡整面的起司牆,種類多到就算花了整整20分鐘,我也無法看完全部的起司。朋友在一旁講述著關於起司的知識-如何讓牛奶凝固、如何塑型、口感和搭配以及年份等等,這些起司的知識對他來說就是他們法國人的基本常識,卻讓在一旁的我聽的是一臉霧煞煞。
以前的我只知道「起司」就是「起司」,根本不知道天然起司有分這麼多種類,也不知道他們對於起司有這麼的講究。
在他家作客時,我也第一次體會到法式家庭的吃飯模式。
(延伸閱讀: 我該怎麼做?4件西方餐桌禮儀不同的那些事 )
主餐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起司了,他的爸爸從冰箱拿出了盒裝滿各式個樣,至少十種以上的天然起司,接著挑了幾種「入門款」要我嘗試。他一邊解釋著不同起司的種類、香味、以及口感,一邊將起司刀遞給我朋友。
「要是切不好的話,就不是我們家的人。」爸爸說。
他們兩個互相挑了個眉,接著一起笑了。
雖然只是個玩笑,但在言語之間,我感受到他們對於起司的重視。
寫到這裡的我忍不住想著-他們要是看到這裡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加工起司,不知道他們的反應會是如何?應該就跟我當初在澳洲時,看見超市的冰櫃裡,那一包包的灰白色球狀物,上面寫著大大的「燒賣」兩字時的反應一樣吧。
回到台灣後,我總是對早餐店以及各大三明治裡隨處可見的起司充滿了疑惑,尤其在養成查看成分的習慣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以前吃的起司都不是天然起司,它叫做「加工起司」,也稱「再製起司」。
雖然大部分的加工起司都會在包裝上註明processed cheese,但對於沒有多加注意或是不懂英文的人來說,彷彿只要看到Cheese的字樣,就一切沒問題了。在我們的認知裡,起司就是牛奶做成的,但你知道嗎?市面上很多加工起司,甚至沒有牛奶的成分在裏頭。原本應該只需要牛奶、凝乳酶、鹽等等幾個簡單原料的起司,卻變成了超過20種看得頭昏眼花的名詞。
起司的由來本是為了將牛奶能夠延續保存而用鹽來加工後而製造出來的產物,到了現今,加工起司裡面卻添加了許多防腐劑,完全與當初起司被製作出來的用意背道而馳。市面上的起司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提倡著起司對身體的好處,但加工起司的成分卻不完全只是起司。
大多數的天然起士都是國外進口,價格不斐,因此天然起司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奢侈的選項。除此之外,冷食在我們的文化裡面的接受度算是偏低,起司多半是拿來融化在熱食裡,直接食用的比例不高。因此起司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就像是一種點綴,而不是一個完整的食品。
家裡的人總是喜歡在購買三明治等產品時選擇起司口味,卻沒有吃過天然的起司,為此我特別買了天然起司回家,想要讓家裡的人了解天然起司的濃純香。
那天爸爸疑問的看著我,因為他覺得整個冰箱都是臭味,為了想要改變他的看法,我花了30分鐘極力的說服他,而他也終於妥協,答應嘗試。
我興奮地拿出剛買的昂貴布利起司,切了一小塊搭著麵包遞給爸爸。
只見爸爸皺著眉頭,眼神充滿著恐懼,然而當他咬下去的那個瞬間,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手刀衝向客廳抽了張衛生紙吐出來,並且大口大口地將桌上的水一飲而盡。
「這個哪是起司,這麼臭你怎麼吃得下去?我們平常吃的起士都很香阿!」
爸爸委屈的眼眶含著淚說道,而我也是無奈的笑了。
為了讓起司看起來更美、更有流動性、更好入口,爸爸的味蕾已經被訓練成加工產品的頭號粉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