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冠上「歐美」兩字就等於走在時尚的尖端,但換成「台客」就等於落伍和沒跟上流行?

冠上「歐美」兩字就等於走在時尚的尖端,但換成「台客」就等於落伍和沒跟上流行?

by KAI力
0 留言

忘了是從甚麼時候開始,「台」這個字開始流行起來,「台客」,「台妹」等的詞語開始流行,在不知不覺中,這個「台」,變成了一個形容詞,變成了帶有貶低意味的形容詞。

我也曾經是把這個詞當成負面意思來使用的人之一,多種綜藝節目的笑梗,同儕間的虧損,這個字漸漸地變得越來越負面,我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盲目的跟從,對它敬而遠之,卻又時常掛在嘴邊。

活在台式旋風崛起的時代,卻從來沒了解過背後的涵義

在那個台劇崛起,歌壇大爆炸的九零年代,掀起了一股台式旋風,即便我們都深受台式魅力的影響,我們卻依然把「台客」「台妹」當作一種負面的流行用語,一個用來嘲笑別人的方式,從來不思考為什麼要這樣說,而是理所當然地繼續這樣使用它,只因為大家都這樣說

記得那時候我的一個外國朋友問我「為什麼台是不好的意思?不就是台灣味很重嗎?」,看著滿臉疑惑的他,當下的我被問的啞口無言,甚至有點羞愧,因為這是一個我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只好草草地回覆了他「因為大家都這樣子使用。」

當天睡前,我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想著那個問題,想著那個大家每天都用來嘲笑別人的字眼,到底為什麼是不好的?

我開始瘋狂的上網搜尋,得到的答案卻令我震驚。

在我們不清楚背後的歧視涵義下,卻貿然將它當成一個流行詞語在使用。

(資料參考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5%AE%A2 )

(資料參考 :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8F%B0%E5%AE%A2 )

冠上「歐美」兩字就等於走在時尚的尖端? 「台」 只是一個隨口的負面流行語

自從那天開始,我對這個詞彙就特別敏感,每當聽到朋友負面的使用這個字,和他們嘲諷的笑聲,我就渾身不自在,我嘗試著想要詢問他們一樣的問題,想讓他們理解我心中的矛盾,但得到的回應大多都是「因為台就是很落伍,很鄉土味。」這讓我更是百思不解。

那時候身邊的一個朋友去做了頭髮挑染,她帶著深棕帶淺白金挑染的新造型出現在大家的面前,而她的出現立刻就造成一陣轟動,幾個朋友開始瘋狂的關注她的新髮色。

「你怎麼染這麼台的頭髮?」

「你的設計師想要害你吧?」

「你去的店是不是很台的店?」

原本對於新造型滿心喜悅的她,嘴角開始微微下降,在一旁的我終於受不了這些「友善」的問候。

「我覺得很好看,她喜歡就好,台到底哪裡有問題?」我忍不住打斷他們。

不出我所料,當下全場安靜,空氣瞬間凝結。

「就….很醜阿。」其中一個朋友吞吞吐吐的回應。

多年以後,開始流行所謂的「歐美挑染」,當初那幾個第一時間嘲笑別人的朋友,全都染了這種髮色,並且在社交媒體上瘋狂的稱讚這種挑染的美感,漸層。

或許是我不懂頭髮的流行,但那跟幾年前他們嘲笑的那個髮型,大同小異。

「台客」=「文青」?

到了2000年後,越來越多的「台味」開始崛起,「台」不應該成為一個負面的隱喻,而是一個形容詞。講台語並不代表落伍,口音也是每個地方都自己特有的腔調,各種「台式文化」其實就是我們最真實的生活方式。在那段時間裡,身邊許多負面使用「台」字的朋友開始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個轉變,索性就將所有的「台味」冠上「文青」一詞。

喜歡去一些古早味的小店不是因為你喜歡那些回憶,而是因為你是文青。

在KTV點台語歌不是因為你喜歡那首曲子,而是因為你是文青。

從負面到主流,「台味」貼近人心

一直到現在,台味文化漸漸地從負面轉為主流,台語歌不再只是老一輩的回憶,而是在時下年輕人的流行歌單裡面,例如「魚仔」「浪子回頭」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各種充滿台味的電影也接連上陣,從講述民俗文化的「陣頭」,到貼近我們周遭角色的「花甲」以及最近大獲好評的「當男人戀愛時」,都因為映照出我們生活周遭所發生的事情而富含溫度或是喚醒許多人年輕時候的回憶而打入大家的內心,而這股旋風也讓「台」字漸漸地導向「貼近在地生活」的走向。

我偶爾還是會聽到那些用「台」字來當作嘲笑別人的用語,而我也依然丟給他們一樣的問題,但我已經不像當初那樣糾結,因為我知道,這只是一個形容詞。

一個代表從小到大的回憶,你記憶中巷口的麵攤,阿嬤擦的萬金油,熱炒店和朋友寒暄的幸福感,一個你生活周遭最寫實的形容詞。

0 留言
1

你可能也會喜歡

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