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是在現在除了母語以外,許多人的第二語言。從小就開始接觸英文的我們,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在這個語言上面。即便從小學到大,英/美語補習班滿街都是,許多人依然因為「 口音 」,而開不了口,甚至因為「台式口音」,而否定自己會講英文這件事情。
會英文的標準在哪裡?
那天,我的好友正在為小孩的幼兒園挑選而苦惱。
「為什麼雙語幼稚園都這麼貴?」她看著眼前的雙語幼稚園的資訊,皺著眉頭揉著太陽穴。
完全不了解這個行情的我,接過朋友的電腦,眼前的數字著實的令我嚇了一大跳,光是一年的學費就比我想像中的還多了好幾個零!
看著那個價錢,我丟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不讀一般的幼稚園,然後在家跟他說英文就好了?」
朋友看著我,語重心長地嘆了一口氣。
「我英文不好。」
我點了點頭表示接受,但在回家之後,這句話卻困擾著我。
從小到大,英文是我們的必修課程。
(延伸閱讀:「乖」的定義,到底甚麼是乖小孩?甚麼是不乖?)
小學就有著固定的英文課,國高中更是,大學時甚至變成了必修,更別提那些間間爆滿的英文補習班,還有那些看著英文筆記看到睡著的夜晚。然而這麼多時間的學習,就算不是精通,但到了長大之後,卻都被視為不好,不懂,甚至是不會。

好像一定要在國外待過,才能說出自己會英文這件事,即便考了一堆英文檢定,要是寫不出一篇充滿專有名詞的論文,就不能證明甚麼。
「會英文」的標準,到底在哪裡?
口音歧視與口音零自信
回家後,我依然想不透,我相信基本的英文她絕對能讀能寫也能說,於是我忍不住傳訊息詢問朋友原因,而她簡單的回覆我:「我的發音不標準是台式口音,不是種好的影響。」
甚麼是好的影響?我感到更困擾了。
愛爾蘭口音、美國口音、南非口音、澳洲口音等等,以英文為母語或是官方語言的國家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而且每個國家裡,不同的地區也會有自己獨特的口音,那就更別說不是以英文為母語的地方了,無論在哪個國家,學英文時多半會被自己習慣的母語所影響。
記得很小的時候,資訊還沒有這麼發達,美國口音是種主流。
R一定要發出來、注重捲舌音、頂上顎、伸舌頭等等的制式發音方式讓許多人逐漸的出現-「不這樣就是一種錯誤」的概念。

「口音」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變成「好英文」的指標;「台式口音」也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變成英文不好的根據。
在國外的時候,我有許多熱愛異國口音的朋友,他們將口音視為一種性感指標,有人熱愛法式口音,覺得有種神秘感;有人喜歡日本口音,覺得很可愛,但回到台灣後,「台式口音」卻變成了一種自卑,然而許多人其實講得比太多的非英文母語國家的人還要好,但是他們卻看不見這點,只因為他們沒有在國外留過學,或是生的一張外國臉孔。
(延伸閱讀:冠上「歐美」兩字就等於走在時尚的尖端,但換成「台客」就等於落伍和沒跟上流行?)
更惱人的是,這些「口音歧視」大多都來自於自己人,與那些急著糾正所有人口音的「標準人士」。
口音沒有不好,沒有對錯
在墨爾本這個文化大熔爐裡,我每次與朋友的聚會,都像是一場吵雜的盛宴。
各種口音充斥著整個聚會,來自不同國家的我們,總是會有詞不達意的時候,而那幾個當地的澳洲朋友,也是不停地糾正我們,引導我們,整個聚會除了敘舊,也像是個英語課程,只要有新朋友加入,從猜口音也是我們熱愛的小遊戲,口音代表了你來自哪裡。
(延伸閱讀: 澳洲打工、背包旅行,值得嗎?結束之後,又該何去何從? )
相信每個人都聽過一種說法,就是只要敢講,講錯沒有關係,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但敢講,真的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台式口音」沒有不好,只是代表你的第一語言不是英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