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在異鄉的時候總會有那麼幾天,心裡熱烈的渴求家鄉食物的那幾天。當時身在澳洲的我,也陷入了這個「思鄉」情節,但我在國外時最想念的台灣食物並不是大部分人心中的那幾個名單。
而是那在台灣隨處可見,帶有一點蒜香,以及淡淡的香油味的 – 「炒青菜」。
你沒看錯,就只是炒青菜。
不是滷肉飯,不是鹹酥雞,不是皮蛋瘦肉粥,更不是早餐店的蛋餅,而是那個小時候愛吃不吃,爸媽還要拿著追在你後面跑,吃了兩口後會有好寶寶貼紙的炒青菜。
健康飲食蔬菜不能少,但為何吃來吃去都只是沙拉?
從小被灌輸了飲食要均衡的觀念,蔬菜成為了長大後在外吃飯的必點項目,不管是炒空心菜、A菜、地瓜葉或是菠菜,任何一道綠色蔬菜在加入了滿桌菜餚之後種是有一種完整的感覺,但在國外的那些日子,這個最想念的台灣食物卻是得來不易。
細細詳讀菜單上的每個項目,深怕放過任何一行細小的字,我就會和「熱」的蔬菜擦身而過,在一旁的朋友看我看得如此仔細,忍不住問道。
「你到底在找什麼?」
「我覺得我需要吃一些蔬菜。」
聽見我的回答後,我的澳洲朋友將他的菜單轉到我的眼前,手指指著沙拉分類的選項,疑惑的看著我,而我只是無奈的看著他說。
「我真的受夠沙拉了。」
(延伸閱讀 : 農藥殘留無所謂?法國男友蘋果不洗直接吃,外國室友覺得洗菜是小題大作? )
當時的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最想念的台灣食物竟然只是一盤炒青菜,而擊敗我的那根稻草竟然是沙拉 。
不管是自己的排餐,還是整桌的分食菜餚,菜單上的蔬菜選項永遠是沙拉。你可以找到各種不同醬料口味,各種不同的蔬菜選項,但還是沙拉,沙拉就是大部分的蔬菜來源,一盤熱騰騰的原型青菜在西方朋友眼裡,就像是異國料理一樣新奇。
沙拉以外的蔬菜,除了水煮就是非燉即烤,或是根本看不到
雖然沒有炒青菜,但在西方人的飲食習慣裡還是有很多蔬菜的,只是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除了沙拉以外的冷蔬菜,熱蔬菜多半出現在烤物裡面,你可以在烤肉串的夾層中發現它,可能是番茄,或是甜椒、櫛瓜等等,但葉菜類就別提了,他們不會出現。
其他蔬菜出沒的地方還有燉菜,整鍋的燉物加滿了各種蔬菜,紅蘿蔔、南瓜等等,但幾乎都是根莖類,葉菜類依然居指可數,偶爾會看到高麗菜,但幾乎都燉到與醬汁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了。還有更恐怖的莫過於那排餐上的冷凍水煮蔬菜,零零散散的綠色豌豆配著兩朵花椰菜,總是令我胃口全失。
但有一個東西卻是充滿著滿滿的蔬菜類,卻看不到它的存在,那就是蔬菜泥,以及各種沾醬。羽衣甘藍青醬、起士菠菜泥、豌豆泥等,我總是一邊配著這些沾醬,一邊遊說自己-我真的有吃蔬菜。
即便我看不到他們,咬不出纖維。
在國外的思鄉之舉
西式烹飪畢竟沒有「炒」這個概念。
身在國外的我,滿腦子想念著熱騰騰炒青菜,為了這道美食,我是坐了兩個小時的車進了市區,並且花了三百塊台幣到中式餐廳點了一盤炒青菜。
但在外生活不易,對炒青菜的思念之苦讓我的荷包不停地縮水,情急之下,我只好把在超級市場裡找的到的所有生菜沙拉全都買回家實驗,短暫的解決了我的思鄉之苦。
為什麼說短暫呢?
因為西式廚房的抽風機強度並無法排除炒菜的油煙,加上葉菜類的選項並不多,沒有太多替換的選項,生菜炒完之後就像是天天在吃大陸妹,久了也就膩了,最後我只好還是乖乖地回去啃沙拉,吃燉菜。
在國外生活的時候你是否也有那個你最想念的台灣食物佳餚呢?
俗話說 : 「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
就像炒青菜一樣,平常不起眼,但有天卻會成為你的那個心心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