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怕農藥殘留的我們,總是會將所有的蔬果在食用之前仔細的洗過,所以在清洗蔬果這件事上花上一點時間,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平常,且必須的行為。然而在國外的時候,清洗蔬果這件在我們眼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卻變成了一個「浪費時間」、「多此一舉」的舉動?
環境養成的農藥殘留認知
小時候有個媽媽的朋友常來家裡作客,每次當她留下來吃晚餐的時候,她總是想要進廚房幫忙。但秉持著待客之道的媽媽,總是不讓她下廚,所以她只好搶著清洗著蔬果,想要出一份力。擔心農藥殘留的她,都會非常認真的將每片葉子細細的洗過,甚至耗費大量的時間檢查,而熱愛進去廚房插一腳搗亂的我,總是叫她洗菜阿姨。
印象中,洗菜阿姨是這樣說的:「如果菜不洗乾淨的話,農藥殘留在上面,吃進去就會肚子痛喔。」

印象深刻的我,也就漸漸地養成了仔細清洗蔬果的習慣。即便多年之後洗菜阿姨搬到了很遠的地方,我們也不再見面,但這個習慣就這樣跟著我漸漸地長大。
長大後到了餐廳打工,店裡的廚師永遠有做不完的工作,每天處理大量蔬果的他們,即便不像我們在家裡一樣細細的洗過每一片菜葉,但他們依然有一道自己的洗菜程序。所以在我的認知裡面,不論在哪裡,「清洗蔬果」已經成為了一個必須。
然而這個被我歸類成「理所當然」的事情,放到了我的外國朋友眼中,似乎又有另一番見解。
戲劇的帥氣情節不再美好,粉紅泡泡的瞬間幻滅
那時的我身邊有一個法國伴侶,在一起的日子裡總是會有一些因為習慣和文化不同所鬧出的小插曲。
(延伸閱讀:身在一段CCR裡,外國男友聽見ㄈㄈ尺不生氣反而大笑?)
那一天,我們剛結束我們的午餐約會。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停下腳步,因為他想起了那個最重要的東西-甜點。
在法國人的飲食習慣中,餐後甜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論大小,只要在餐後沒有來一個甜的東西,都會令他感到渾身不自在,然而那時的我們已經離開了市區,附近也沒有任何甜點店,這時的他突然靈機一動,走進附近的超市,當他出來的時候,手上已經拿著兩顆蘋果。
戲劇般的情節當下就直接在我眼前上演。男友帥氣的將一顆蘋果丟給我之後,拿起他手上的那顆蘋果,在他的衣服上磨蹭了兩下,就直接一口咬下去。

沒想到這種夢幻情節發生的時候,我腦中竄出的並不是浪漫美好的粉紅泡泡,取而代之的卻是一陣恐慌和驚嚇。
「蘋果都沒有洗,這樣殘留的農業不都直接吃下去了嗎?皮也沒有削,上面有蠟阿!」我趕緊上前想要制止男友,他卻一臉嫌棄的覺得我大驚小怪,迅速的將那顆蘋果吃到只剩下上面的梗,連籽也都全部吞下肚。
男友和我說:「在法國,他們都是這樣的,摘下來的水果都是直接入口,或許上面會有點灰塵,所以衣服蹭一蹭,也就好了。」
(換日線專欄延伸閱讀:洗碗精成分天然,泡沫不必沖掉?──外國朋友洗碗不沖水,家人表示:從小吃到大,不都好好的?)
當時的我忍不住提出質疑,雖然男友從小在法國的鄉村長大,蔬果都是自己種植的,但這畢竟是超市買的,農業殘留是必然,還是要經過清洗之後才會比較放心。
就算經過我一番解釋,但男友依然感到困惑。
只要煮過,高溫就是殺菌
從小到大,我們因為對農藥殘留的害怕,所以習慣將蔬果仔細的清洗,有些人甚至還會使用一些天然的洗潔劑,但對於我的許多外國友人來說,這都是他們從小到大不常見的事情。
我的外國室友在洗菜的時候亦是如此。
不管是紅椒、青花菜、番茄,對於各種蔬菜,我的外國室友都是切一切就直接放進鍋子裡。有天我忍不住提出過農業殘留的疑問。
「你菜都直接煮喔?不洗嗎?」我說。
室友揮了揮手,懶懶地回道:「真的沒有那麼誇張,反正都煮過了,高溫就殺菌了阿。而且這都是有機的,沒關係啦~」
依然不死心的我,在一邊旁敲側擊。

「這上面還有一點土耶,要不要幫你洗?」我指著蔬果上的一點髒污。
室友瞧見後,立刻拿了張紙巾,在蔬菜上面抹了抹,然後對我挑了個眉。自從那次之後,我也就不再對不洗蔬果直接食用這件事情提出任何的意見了。
認知有時候只是一種習慣養成
農藥殘留的確是一個非常恐怖的事情,但不得不承認,某個層面上,我們似乎已經養成了「一定要洗」的習慣。就算是真的沒有噴灑農藥的產品,我們也會因為心裡已經養成的那份恐懼,而去清洗所有的蔬果。看著室友對我的言論絲毫不受影響,久而久之,我也就不再多說什麼,畢竟這的確是他們從小的環境,他們長大的方式。
雖然我依然堅持洗菜這件事,但我也學到了戲劇內的那些摘了就吃的夢幻情節固然帥氣,但真正發生在現實生活的時候,那些粉紅泡泡卻是會瞬間幻滅的。
那天我和男友回家後,我的手上依然握著那顆蘋果。無論男友在怎麼跟我解釋那個蘋果是有機的,但我依然堅持那顆蘋果在水槽仔細的清洗削皮切塊去籽,在一旁的男友看到後忍不住搖搖頭,笑著和我說。
「白雪公主,你到底有多害怕巫婆的毒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