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你在幾歲告知家裡自己在談戀愛的時候嗎?
「什麼男朋友?你那個是朋友。」
這個是我第一次告知家裡我有交往對象的時候他們的反應。
這當然跟我預期的完全不一樣,當時我不懂明明是「男朋友」,為何每當提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媽媽總是會用奇怪的語調糾正我,強迫我把稱呼改成「好~朋友」,爸爸則是直接略過這個話題,把我當成空氣。
到底幾歲可以談戀愛? 為何父母總是堅持「18歲前戀愛禁令」?
相信你小時候也有聽過這些話。
「要18歲才可以談戀愛。」-到底為什麼?
「要上大學之後才可以談戀愛。」-其實這根本也就是一個18歲後的概念,而且如果不上大學怎麼辦?
「要有投票權才能談戀愛。」-年齡門檻瞬間跳成20歲?
「出社會後,對自己負責了才可以交談戀愛。」-媽,你下次的門檻是不是要變成升職之後?
對於幾歲可以談戀愛,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應該說,這件事情本來就沒有答案,但似乎每個父母都像是串通好了一樣,竟然可以給出一樣模板的「18歲前戀愛禁令」!?
即便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訂下這個「18歲前戀愛禁令」,但這些嘴上家訓到最後也都變成只是參考而已。
但,我們的確被影響許多。那時青春期的我們並不像現在資訊隨處可尋,大家下意識的將「談戀愛」變成一種不是真的壞事的壞事。國中放學一起走路回家就會造成全班轟動,別說肢體觸碰,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連喝同一支吸管都是快要可以上報紙頭條的狀態!!!
長大之後,我時常喜歡拿小時候的事情來和爸媽打屁聊天,這當然是其中一項。
「就算不是第一次當爸媽,但每個小孩子的個性不同,當時的資訊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像你這種比較外向的吼,會擔心那個阿(性教育方面),但又不知道怎麼解釋,就會想要限制你,然後呼嚨到呼嚨不了為止。」媽媽尷尬的笑說。
那時候的我才終於了解,並不是父母一昧地想要限制我們,而是他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保守觀念讓他們對於談戀愛、感情關係、性等等的事情都像蒙上了一層紗,像是知道,卻又一知半解。然而時代的劇烈變遷,資訊爆炸的時代來臨,逼得他們面對接受新資訊的我們,同時又被自己所灌輸的舊觀念拉扯,只好用限制來保護我們,用裝傻來保護自己。
西方家庭好開放,國小就帶男女朋友回家?
我們和西方文化的差異總是在各種話題上都討論不完,每當和外國朋友聊起成長過程,那就是一整個晚上搭配整隻紅酒也是意猶未盡。
「在我有印象以來,我每個男朋友都會帶回家。」朋友此話一出,立刻令我震驚不已。
即便知道我們之間的文化差異很大,因為別說談戀愛,光在一起這件事我就曾受文化不同所困。
(延伸閱讀 : 一定要問出那句話才算是確認關係嗎?異國戀談半天卻沒有在一起? )
但我總是認為或許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對於戀愛的年齡限制只是比較寬鬆,沒想到在我詢問多位朋友總結之後發現 – 「根本沒有限制」。
西方父母多半秉持著「知情勝過狀況外」、「預防更勝於限制」的觀念,就算孩子國小就開始談戀愛,比起裝傻,他們寧可了解對象是誰,甚至和對方的父母一起監督這對小情侶,預防方面就更不用多說了,各種性教育在國小國中就已經很普及,放學回家後家長還會再加碼內心喊話和安全措施提供。
輪到你變成家長的時候,你覺得幾歲才能談戀愛呢?
身為這個同時歷經「18歲前戀愛禁令」和「網路資訊爆炸」的世代,我身邊許多步入家庭的朋友自然地分成兩派。
一派主張孩子在能夠自己負責任之前,談戀愛依然是危險的,需要有個規範。原因是現在的小孩都比較早熟,各種資訊只要動動手指,就會出現在螢幕上,在無法正確過濾資訊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接收了太成熟的資訊,而無法享受青澀般純純的戀愛。
另一派就比較偏向西方文化了,既然現代資訊隨手可得,倒不如敞開心胸,不設定任何規範,至少可以間接監控孩子們的情感發展,提供他們意見,並適時將他們扶回青澀戀愛的道路上。
看著螢幕的你,是否也被家長下過18歲前戀愛禁令呢?
現在長大的你,覺得幾歲才能談戀愛呢?